新闻中心news

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三代剑客的共同成长记忆

2025-09-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内,金属碰撞声不绝于耳,12岁的李雨辰一个漂亮的弓步直刺,得分灯亮起,赢得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全国性比赛冠军,摘下护面,汗湿的头发下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总决赛现场,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

十年来,这项赛事从最初只有几百人参赛的区域性比赛,发展成为覆盖全国、年参赛人数过万的国内最大击剑俱乐部联赛,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击剑运动的蓬勃发展,更记录了无数像李雨辰这样的击剑爱好者与这项赛事共同成长的故事。

从“小众”到“出圈”的十年蜕变

2014年,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当时只有不到500名选手参赛,且大多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击剑在当时还被视作一项“小众”甚至“神秘”的运动。

联赛创始人张军回忆:“最初我们只有3个分站赛,参赛者基本都是专业队退役选手和他们的学生,很多人不了解击剑,认为这是欧洲贵族运动,离普通中国人很遥远。”

转机出现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击剑队夺得女子重剑团体银牌后,国内掀起了一阵击剑热,2017年,联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3000人,举办城市也从一线城市向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扩展。

“2018年是另一个转折点。”联赛竞赛部主任刘颖告诉记者,“那年我们在苏州站比赛时,不得不限制参赛人数,因为报名人数超过了场馆容纳能力,我们意识到,击剑在中国真的热起来了。”

数据显示,2023年联赛已经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15个分站赛,全年参赛人数超过1.2万人次,较十年前增长逾20倍,参赛选手中,青少年占比从十年前的不足30%增长到现在的75%以上。

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三代剑客的共同成长记忆

三代剑客的成长故事

第一代:从选手到教练的传承

28岁的陈昊是联赛的“元老级”人物,十年前,18岁的他还是江苏省队的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参加了首届联赛。

“那时我刚退役,正在迷茫未来方向,联赛给了我一个过渡平台,让我既能继续参赛,又能开始接触教练工作。”陈昊说。

他已是南京一家击剑俱乐部的总教练,带领23名学员参加了今年的联赛。“看我带的孩子们在赛场上拼搏,比我自己当年拿奖牌还有成就感。”陈昊笑着说,十年间,他见证了联赛赛制不断完善,比赛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代:从爱好者到专业运动员的蜕变

16岁的上海姑娘王雪婷在今年的联赛总决赛中获得了U17女子花剑个人冠军,令人惊讶的是,她最初接触击剑并不是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

“我8岁时因为《佐罗》电影迷上了击剑,妈妈就给我报了班强身健体。”王雪婷回忆道,“直到12岁第一次参加联赛,击败了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对手,我才相信自己可能真有这方面的天赋。”

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三代剑客的共同成长记忆

王雪婷已经入选国家青年队,她的目标是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联赛就像我的成长阶梯,每年我都能通过比赛看到自己的进步,没有这个平台,我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

第三代:击剑新星的初试锋芒

本届联赛年龄最小的参赛者、7岁的北京男孩李嘉佑学习击剑只有一年时间,虽然他在小组赛就被淘汰,但依然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明年还要来!等我长大了要像奥运冠军孙一文那样!”

李嘉佑的母亲王女士表示:“我们选择击剑不是为了让孩子走专业道路,而是看中这项运动对专注力、应变能力和礼仪规范的培养,联赛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平时训练无法替代的体验。”

联赛背后的产业升级

击剑联赛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击剑产业的升级。

北京锋锐击剑器材公司总经理赵刚告诉记者:“十年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专业队和少数高端俱乐部,个人消费者占比超过60%,年销售额增长每年都在30%以上。”

“最明显的变化是器材的多样化。”赵刚指着展柜里琳琅满目的产品介绍,“以前我们只有标准规格的成人剑,现在有了适合各年龄段的儿童剑,还有多种颜色和设计的护面、防护服,甚至有了击剑主题的文创产品。”

击剑培训市场也迅速扩大,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数量从2014年的89家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600家。

上海锐剑俱乐部创始人李明认为:“联赛的定期举办为俱乐部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展示平台,很多家长看到比赛的热烈氛围后,更愿意让孩子尝试这项运动。”

科技赋能赛事升级

十年来,联赛不仅在规模上扩大,在科技应用上也不断进步。

2023年联赛总决赛中,组委会首次引入了5G+AR实时技术分析系统,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选择不同视角观赛,甚至调出实时技术统计数据。

“这套系统可以帮助教练和运动员赛后进行技术分析,比如出击速度、有效刺中点分布等。”联赛技术总监张晓伟演示着系统功能,“我们还在开发AI辅助判罚系统,将来可以为裁判提供参考。”

线上赛事直播也成为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联赛各平台直播总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

击剑文化的普及之路

联赛的意义远超体育竞赛本身,它已经成为推广击剑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联赛期间,组委会都会设置“击剑文化体验区”,向公众介绍击剑历史、礼仪和基本知识,今年还新增了“古现代击剑对话”展览,展示从欧洲古典剑到现代电动剑的演变历程。

“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击剑协会副主席王键表示,“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崇尚公平——这些击剑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我们希望通过联赛,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

新起点,新征程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正在谋划未来。

2024年,联赛将首次设立海外分站赛,计划在东南亚和欧洲举办比赛;2025年,将推出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未来还将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扩大规模,更是提高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击剑赛事体系。”联赛组委会主任黄伟表示,“希望未来十年,我们能培养出更多优秀击剑人才,让中国击剑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夜幕降临,国家会议中心灯火通明,领奖台上,小剑客李雨辰亲吻着他的金牌,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看台上,他的教练陈昊欣慰地鼓掌,回想起自己十年前站在同样领奖台上的时刻,而看台更高处,联赛的组织者们相视而笑,他们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个十年的蓝图。

这把剑,还将继续传递下去。

搜索